100%

二、《四庫珍本叢書初集》所收四庫輯本別集六十一種拾遺

《四庫珍本叢書初集》,一九三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北京圖書館藏《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影印。其中收別集一○五種,輯自《永樂大典》者六十五種。與現存《永樂大典》所引錄的二七二五條相校核,只有四種無遺漏。其它六十一種,連同附錄一種,共得漏輯詩文九八一條。

 夏竦:《夏文莊公集》三十六卷

夏竦,字子喬。江州德安(江西)人。宋雍熙元年(九八四)生。皇祐二年(一○五○)卒。封英國公、鄭國公。謚文莊。《宋史》卷三八二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夏文莊公集》三十六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夏竦詩 【 一條】  夏竦鄭國公文集 【 一條】

夏文莊公集 【 五十四條】

以上共五十六條,館臣漏輯者五條。

  秋日村路

落照明殘菊,村亭路欲分。酒旗降遠客,雁陣戰秋雲。斷隴拳鼇足,輕波起鶴紋。田家逢樂歲,歌舞賀時君。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一「村」字韻,頁二上引「夏文莊公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宮苑花

雲罩觚稜鬬影寒,一叢香壓玉欄干。東皇用意交裁剪,留待君王駐蹕看。

 【 《永樂大典》卷五千八百三十八「花」字韻,頁十上引「夏竦詩」。(影印本第六十一冊)】

  宰輔部實黨篇序

君子無黨,先聖之格言;和臣不忠,哲之明戒。況夫秉鈞巖廟之上,高議槐鼎之司。股肱大君,師表多士,固宜總釐百揆,經濟遠圖。以啟沃為憂,以裁成為任。豈有庸回蒐慝,毀信廢忠。明附寵臣,實任私黨。或交通於巷職,或締結於近親。務固寵榮,廣布心腹。上則蔽虧於王政,下則毒痛於生民。宜乎閱實典刑,以謝天下焉。

 【 《永樂大典》卷二萬一千八百八十八「黨」字韻,頁十五上引「夏文莊公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九冊)】

  光武二十八將功業先後論

罕著,其名不遠;然皆一時英勇之士也,而有遭會焉。夫漢氏之興也,高祖因秦之弊,提三尺劍而有天下,寬令善教,以懷民心。三七厄會,大盜移國。民思漢德,如涸望雨。世祖因民之情,崛起南陽。諸將攀龍鱗,附鳳翼,因日月之光,仗大順之義;故兢有攻城野戰之略,而成中興際會之事。若考其隆殺,定其等差,據其所同而稽其所異,度其所起而觀其所立,則有先後矣。夫德行寵位,歸於鄧禹,功業之際,則又殊焉。史氏言之,其詳尚矣。曰中興將帥,立功名者多矣,唯岑彭、馮異建方面之號,函谷以西,方城以南,二將之功實為大矣。若馮賈之不伐,岑公之義,信難矣。夫言功者莫大於方面,居勳貴者莫善於不伐,臨事者莫重於義信。以是觀之,二帥之功可以冠夫四七之列矣。W炎漢中興,龍飛白水。戎車四征,英雄競起。或奮身於行伍之下,或効用於義旗之始。盪平寇難,克復洪業。功書旂常,寵列茅土。永平之際,圖形於南宮雲臺者二十有八人焉。鄧禹授西討之略,岑彭建南征之効;吴漢勇摯有謀,隱若敵國之勢;賈復方直多計,而少方面之勳;寇恂之居河內,馮異之守洛陽,輸輓折衝,並茂能績;若陳俊定太山而破張步,耿弇走延岑而扱臨淄;王霸之頗識兵事,祭遵之選用儒雅;任光迎車駕而展用,馬成築亭障而底績;杜茂之破盧芳,朱祐之降秦豐;景丹之殘五校,邳彤之屠邯鄲;耿純之克赤眉,銚期之勝青犢;馬武之力戰無前,蓋延之梯城破敵,功效尺寸,競為忠良;若李忠疏財而受賜,臧宮執樸而見親;王梁應符而被袞,劉植談說而受封;堅鐔傅俊之徒,劉隆萬修之輩,事

 【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二百七「將」字韻,頁七下引「夏文莊公集」。(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一冊)】

  主父偃請城朔方論

夫儒者立言措意,訓世垂範。布在方策,播之無窮,非隨時之義也。漢武待學者以不次之位,揚雄、司馬相如、平津侯、董仲舒之徒,以大材稱旨;東方朔、吾丘壽王、朱買臣、主父偃之流,以上書被用。雖昧國朝規制,而左右經義,以析時弊。故主父偃上書,極諫伐匈奴之事。排兵革,去戰爭,謂得其地不足利,得其民不可用。秦竭天下之力,地千里,澤鹵不生五穀。暴兵露師,以守北河,飛芻輓粟,不足糧餉,邊境靡弊,而尉他章邯得成其私。言世務之急,甚中治道。故上歎其見脫,歲有四遷之榮,極言之祿亦厚矣,求諫之賞亦重矣。是時上方黷武事於夷狄,北欲城築朔方。國用不足,而榷酤算緡鹽鐵之利並行,民苦其弊。平津侯議罷四遠無用之郡,偃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以逐匈奴。內省轉輸,廣中國,滅胡之本也。於戲,何忘本之甚歟?人之無常,不可以為醫,況士乎?其進也,危言高論,傳經致諫,以合人望,言其害也如彼。其貴也,甘言邪說,希旨苟合,以自固位,言其利也如此。語不於常,終始違迕。豈可以聖人之道而進身,以小人之邪而固位。得非日暮塗遠,倒行逆施,令色亂偽,以譎一人。《書》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不常其德,或承之羞。」《詩》云:「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傳曰:「善人吾不得見也,得見有常者斯可矣。」哀哉聖人之塗,而成小人之私。負乘致寇,宜其不達矣。當朱買臣之十難,平津侯不得其一。史籍不載,莫知其辭。苟能舉此以難建策者,固將詘服矣。

 【 《永樂大典》卷八千九十「城」字韻,頁十二上引「夏文莊公集」。(藏大英博物館)】

 華鎮:《雲溪居士集》三十卷

華鎮,字安仁,號雲溪居士。會稽(浙江)人。宋元豐二年(一○七九)進士。官至朝奉大夫。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雲溪居士集》三十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華鎮詩 【 一條】  華鎮雲溪集 【 一條】  華鎮雲溪居士集 【 五十條】

《儀真志》引 【 一條】  《華岳南征錄》引 【 一條】

以上共五十四條,館臣漏輯者十四條。

  海門詩

海陵東去盡東隅,桑柘田閭間碧盧。北障海濤除斥鹵,南分江水溉膏腴。人羞投牒論長短,俗喜乘航貿有無。林下每逢垂白叟,自言不識被追呼。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六「門」字韻,頁五上引「華鎮雲溪居士集」。(影印本第四十九冊)】

  玉蕊花 【 并序】

玉蕊花,瓊花也。唐世尚多有之,今則甚鮮,惟 【 楊】  【 揚】 草。」遂折花,出門跨駿乘煙而去。見者駭愕,方知其為神仙。異香滿庭,彌月不散。當時詩人多賦頌者。‘州后土廟一本最盛。花如八仙而五出,有香特清,雖乾不歇。揚人往往盛以絳囊而佩之。唐長安唐昌觀所植名聞天下,每歲花時傾都來賞。一日,有美姬擁侍者八九人,皆鮮衣靘粧,徘徊花下。忽謂侍人曰:「當折一枝,赴玉峰

當年玉蕊冠京華,不獨人間壓萬花。曾使瑤池冰雪手,親來折向玉峰誇。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七十七「蕊」字韻,頁七下引「華鎮雲溪居士集」。(影印本第一百十冊)】

  晚宿張三館(即朱 【 遷】  【 僊】 鎮)

認九門。自喜青樓無別恨,不妨孤館欲黃昏。藍輿薄暮息村,回望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十二上引「華鎮雲溪居士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部隊

約束詳明曲有倫,不防農事尚占春。解教烏合三千眾,來往興居似一人。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一百四十「隊」字韻,頁九下引「華鎮雲溪居士」。(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冊)】

  失題

盡日道途經曲直,連天林木見高低。況多田野迎秋稼,亦有人家報午雞。寧覺身逾江尾外,祗疑地是海脣西。此心不解分明想,眼界多為近事迷。

 【 《永樂大典》卷五千七百七十「沙」字韻,頁九下《儀真志》引「雲溪居士集」。(影印本第六十冊)】

  花村二 【 首】 (寧川花村,初謂紅紫之地。問,山翁云:「村人花姓,因曰花村。」)

   其一

問宿花村喜可餘,已拚花下倩人扶。牧童不見枝頭杏,空指青簾問有無。

   其二

夜宿花村不見花,數間茅屋瞰溪沙。山翁不是通名姓,幾認河陽令尹家。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村」字韻,頁三上引「華岳南征錄」。(影印本第五十冊)】

  題杜工部詩後

余喜讀杜工部詩,漸老,目力不逮。大書一部,以便觀覽。舊集雖五言、七言、古詩、近體各以類聚,然編次隨歲月先後,長篇短闋,參錯不倫。今因韻數由少及多以為,亦自便之一端。元豐間,王文公在江寧,嘗刪工部、翰林、韓文公、歐陽文忠詩,以杜李歐韓相次,通為一集,目曰四選。此中用丹暈其題首者,皆四選之所錄。或一詩數章,止取一二,則暈其首句,以志王公之去取。大觀戊子七月八日,會稽華鎮題。

 【 《永樂大典》卷九百五「詩」字韻,頁十三下引「華鎮雲溪居士集」。(影印本第十冊)】

  論禮

六經雖非完書,僅存者尚或過半。惟禮樂之篇,靡有孑遺。然旁求餘經,稽合傳記典制之名數,述作之微意,雖其書不傳,可得而言已。試粗論之。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證也。商禮吾能言之,宋不足證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證之矣。」證,成也。言而無成則疑,疑者聖人之所闕也。《詩》云:「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當是時,杞宋二邦典刑與老成人皆喪矣,故無得而成焉。至周則不然,有司所傳籩豆之事舊法未失,鄒魯之士搢紳先生能言其意。故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其不賢者識其小者。」禮法之來尚矣,始於伏犧,而成於堯。堯授舜,舜授禹,三聖相授而守一道。夏后氏之王天下也,用之以忠。忠者誠也,猶未離內也。商人繼之,用之以質,質,朴也,則既有形矣。然而未備也。周公承二代之後,述文武之事。或損或益,兼修其法,而用之以文。故禮經三百,威儀三千。事為之制,物為之容。制致其詳,容致其美。故朱干、玉戚、黃流、圭瓚以為器。而後世不可以加焉。禮者文也,文則聖人之所取也。故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由是言之,經之所書,蓋周禮也。《周官》大宗伯之職曰:「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祗,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以嘉禮親萬民。」謂之五禮。五禮修則庶事備矣。故其名數之大者,止於此也。《書》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蓋唐虞之時,其制已定矣,非特至於成周而後為然也。天下事物,殆無外於此。夫國事之大惟祀與戎,人倫之重始於冠昏。慎終者德之厚,禮賓者政之備。聖人有吉禮以事天地,而社稷、宗廟、山林、川澤,百物咸秩。有凶禮以哀死亡,而凶禮禍災、圍敗、寇亂,則加之以荒予禬恤之意。有賓禮以親邦國,而春夏秋冬,則異之以朝覲會同之文。有軍禮以用師旅,而封均田役,則文之以簡恤任合之節。有嘉禮以成男女,而宗族、兄弟、故舊、朋友、四方之賓客、列國之諸侯,則親之以飲食、賓射、饗燕、脤膰、賀慶之恩。若然者,閨門之內,鄉黨之間,朝廷之上,邦國之遠,鬼神之幽,民物之微,師田行役,凶荒禮喪,莫不有禮,而天下之事物舉矣。後世雖有述作,何以加於此哉?此聖人之所以書也。嗚呼!道民者不可一日而無禮,然而禮之籍不傳也大矣,為之奈何?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君子本孝弟以為仁義,而因事之宜以制節。因物之質而文之,節文備而明聖之事盡矣。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百五十八「禮」字韻,頁三下引「華鎮雲溪居士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冊)】

  上淮東閭提刑書

齊之以禮,和之以樂,教之以善,化之以神。而有不率者,未能去刑。

 【 《永樂大典》卷二千九百四十九「神」字韻,頁十五下引「華鎮雲溪居士集」。(影印本第三十七冊)】

  上 【 楊】  【 揚】 州知府鈐轄呂大資

樞密大資:昴宿儲精,崧嶽效祉。斧藻其德,金玉其相。

 【 《永樂大典》卷八千五百二十六「精」字韻,頁四上引「華鎮雲溪居士集」。(影印本第九十四冊)】

  謝國子祭酒舉學官啟

一官奔走於東西,十載湮淪於塵坌。已乏金蘭之友,曾無莩肺之親。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二千十七「友」字韻,頁十七上引「華鎮雲溪居士集」。(影印本第一百二十四冊)】

  代高郵縣祭故運使蔡學士文

北馭之遄來兮,疑因時以按行。念南舟之不返兮,零涕淚而沾巾。惟故吏之共悼兮,誠肅將於菲物。悵茲辰之云邁兮,望永絕於清塵。尚享。Y惟靈萃江山之佳氣兮,質洵美而且仁。由道義之良術兮,學既富而允文。攬長轡登彼仕路兮,數默許以相與。整脩翮而乘此嘉時兮,方翔乎要津。播仙殿之蘭芬兮,肅秋霜於烏臺。贊天府之獄市兮,轉金粟於淮濆。引脩塗尚千里兮,曦馭飄忽於弇茲。指帝鄉為歸路兮,夕駕言稅乎九原。偉淵泉之靈長兮,羌挹酌而未既。顧荊棘之細碎兮,方託庇於卿雲。聆始聞兮怛慮,想清標兮銷魂。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四十六「祭」字韻,頁二十三下引「華鎮雲溪居士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五冊)】

  失題

桃夭,二月華。仲春婚姻之時,故以桃夭為興。

 【 《永樂大典》卷五千二百六十八「夭」字韻,頁四上引「華鎮雲溪集」。(影印本第五十八冊)】

 呂南公:《灌園集》二十卷

呂南公,字次儒。南城(江西)人。宋慶曆七年(一○四七)生。曾肇等上書薦之,廷議欲授以官,未及而卒,其時元祐元年(一○八六)。《宋史》卷四四四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灌園集》二十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呂南公詩 【 六條】  呂南公集 【 一條】

呂南公灌園詩 【 一條】  呂南公灌園集 【 十九條】

共二十七條,館臣漏輯者六條。

  九月二十三日過黃家嶺望行春門有感

閑雲汎淡水浮浮,秋色陰時刺眼愁。十載未成三窟計,一身長帶百年憂。逢人語笑非良味,滿面塵埃豈自由。望見故山歸不得,小欄高檻更迴頭。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五「門」字韻,頁十九上引「呂南公灌園集」。(影印本第四十九冊)】

  五賢堂

漢唐相望向千年,此地追崇只五賢。器業不同流俗淺,聲容終得後人傳。壁間碑板敲新墨,砌下莓苔長野錢。何似淫祠專禍福,歌呼士女日諠闐。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六「堂」字韻,頁三十一下引「呂南公灌園詩」。(影印本第六十九冊)】

  翦銘

始以功利,終以功鈍。彼棄彼收,在我無悶。吁,是可是可,以為人臣之訓。

 【 《永樂大典》卷八千二百六十九「銘」字韻,頁五上引「呂南公灌園集」。(影印本第九十一冊)】

  尺銘

天下之短長,資汝然後知。汝雖無情,不得不為。烏乎,孰賦汝材,使至於茲。

 【 《永樂大典》卷八千二百六十九「銘」字韻,頁五上引「呂南公灌園集」。(影印本第九十一冊)】

  石陂寨新置軍儲倉記

南城領治,建昌東北。自寅連巽,境皆接閩。閩之貨莫盛於鹽,異時東諸鄉民所食,壹取之邵武,未嘗問郡倉積否也。以商販家者,率十五六。負鹽平行顯 【 粥】  【 鬻】 ,哄莫知禁。熙寧法度既新,條約致嚴,善柔者戒,而不逞者忿 【 失】  【 矣】 。常輒嘯黨挾刃,道險而貿遷。其慮刑誅,以比醉臥。上官患焉,而捕鹽之使臣建矣。十年,時使臣已三繼,而鹽盜亦再起。流毒建劍邵武間,濫溢而西。所過燔室廬,屠劫生聚。乃至剽三官吏於一日。事聞於朝,執政以為憂。而江西轉運提刑鈐轄司相與上言,建昌兩縣,圜五六百里,一巡檢不能周察。請改石陂捕鹽使臣為巡檢,增兵倍其舊,為百人,專督南城部分,報曰可。後二年,當元豐之己未,廬陵徐君義實,來莅職,始至,愀然曰:「惡少兒釋耕耒,應募占軍籍。羣行山谷,以殺獲為事功。而訓練之不勤,威械之不攻。誅賞不悚於官,顧愛無繫於私。是殆戲劇云爾。」為之勞心用智,如厲諸己。居歲餘,勤者精,攻者備,悚者謹,繫者安。君曰:「幾可矣。唯軍食猶艱,敢不恤先時寨,請置倉以便月給。」而轉運使以其事委屬吏參詳。吏故不靈,則妄議以為難。至是君復力請,大疏其繆。或謂君三歲即去,何必固論與人異同。君曰:「非此之患,事存公,理存宜。維公且宜,則足以行於昭昭,安能沮於黯黯。今百兵月食斛米二百,而於距寨四十里之藍田受之。蓋可但阻暴流,淹厚淖。則跬步猶燕楚,而議者以為小費不害。然則孰之黯,孰之昭乎?」明年冬,今轉運使劉公初按部,君迎謁論焉。公曰:「議者何以張王。」君對曰:「護謬同懷方,又共歌無例。近稽諸郡,兵有寨去縣遠,而置倉者六七所,若信之醹口黃金場、吉之沙溪、邵武之營平皆是矣。吉之人制事,蓋常以義,亦何等比之取。維公察之。」公曰:「恣彼云云,吾能使爾寨,軍儲有倉。」於是倉建決矣。建以壬戌之六月十二日,凡費緡錢三十而贏。屋以間計之三,以楹計之十有八。又增中前二楹為亭,以芘出納,以存舊閱武之位。蓋自君之有請,至於克成,首尾三載。縣代令,郡代守,路代使,而君間關懇激,以得此志。向非誠力至到,秉義不回,則亦何以及此。夫兵之所聚,其食必便,甚易知也。而一倉之成,非君幾不克。況於事之每大,而欲立之以草草之計,其可乎哉?嗟乎,事善存乎法,法善存乎人。舉之之難有時,而過於立之之難。則法或見疑,事或以隳,故天下維人之待。以君之材,而治百兵於一寨,力固有餘矣。使其志之所得,有大於今日,則是倉何足吾書?然且書焉,所以資其有考於後。六年四月八日。灌園呂某記。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五百一十六「倉」字韻,頁一下引「呂南公灌園集」。(影印本第八十一冊)】

  附錄

   崔紹: 【 灌園集】 序

宜興蔣公之治建昌,以勤勞率僚屬,以廉平決庶務。取於民有制,曰奉公上而已,未嘗擾也。施於刑有威,曰守法律而已,無所私也。用其至誠,而比歲豐稔。枹鼓稀鳴,圜扉 【 草】  【 革】 出。人以樂生,公私富實。為善之應,詎不信哉?公曰:「民既富矣,何以教之。」會今天子詔郡國興庠序,公於是創為新學,區宇儀物,品式條章,皆法治古。冠纓,絃歌洋洋。風化以行,遐邇改觀。既又建唐撫州刺史魯郡顏公祠堂於麻姑,寫鄉先生李泰伯之像於郡學,以厲名節,以敦道義,以崇學業。又以為未也,則又訪灌園先生呂次儒之文,編摩校勘,刊定鏤板,以傳永久。次儒好學能文,出於天性。苦節自守,不肯妄求。前輩鄉先生皆愛其文,而服其行。嗚呼,公之刊此文也,豈直為好事哉?將以勸千里士君子篤於學,而志於文,周旋於道,而不改其操者。公於政術既如彼,於教化又如此,可謂賢矣。紹興十三年四月初一日。右修職郎建昌軍司法參軍崔紹書。

 【 《永樂大典》卷二萬二千五百三十七「集」字韻,頁十六下引「呂南公灌園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八冊)】

 許翰:《襄陵集》十二卷

許翰,字崧老,襄邑(河南)人。宋元祐三年(一○八八)進士。徽宗欽宗時再為給事中,擢同知樞密院。高宗時為尚書右丞兼權門下侍郎。《宋史》卷三六三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襄陵集》十二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許翰襄陵集 【 二十二條】

以上二十二條,館臣漏輯者三條。

  畫韓蘇像

右文殿修撰孫宗鑑,平生常自言:「三朝德業,吾尊韓忠獻。四海文章,吾慕蘇東坡。」皆畫其像,事之私室。

 【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千二百二十三「像」字韻,頁十上引「許翰襄陵集」。(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一冊)】

  謝除中書舍人改賜章服表

臣某言:伏奉告命,除臣試中書舍人仍改賜章服者,合官授政,迄愧茂明。禁振代言,遽叨妙簡。省循若失,遜避弗容。臣中謝。竊以雷風動而鼓舞之化行,虎豹變而炳蔚之文著。故號令有以相天工之造,而辭章可以觀世道之隆。永懷虞、夏、商、周之傳,聲光無盡;亦維典、謨、訓、誥之制,發揮有功。矧聖神之有為,撫豐崇而在御。非宏通之學,孰知帝制之宜;非鴻麗之文,不稱王言之大。能章治象,必有時材。而臣素業久懷於簿書之間,盛氣復摧於衰病之後。豈能發為華采,有以副此甄陞。踽踽涼涼,亦綴近班之列;琄琄,難逃竊位之譏。橫被寵靈,莫知報塞。此蓋伏遇皇帝陛下,成能天縱,盛德日新。都俞之言誦於天下,易簡之畫通於神明。知羣臣莫望於清光,俾一介兼容於洪覆。故茲辭命,猥屬凡庸。臣敢不稍緝廢忘,勉承眷獎。引分知止,顧已隕於初心;刻意思忠,誓不愆於晚節。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千七百九十二「服」字韻,頁二十二下引「許翰襄陵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冊)】

  跋太玄後

世不睹《太玄》之真久矣,此書今獨某有。兵興以來,持轉側於驚濤烈焰、鋒鏑寇攘之間,幾亡者數矣。而卒得鑱刻以傳世,豈非神明之書,有物衛之也哉?猶懼變故難保,故屬長老栖公附諸百丈經藏,以亂定學者虛己焉。

 【 《永樂大典》卷四千九百四十「玄」字韻,頁十五上引「許翰襄陵集」。(影印本第一百九十八冊)】

 毛滂:《東堂集》十卷

毛滂,字澤民,號東堂先生。江山(浙江)人。宋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武康縣。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東堂集》十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毛滂詞 【 二條】  毛滂東堂集 【 一條】  毛澤民詩集 【 一條】

毛東堂先生集 【 八條】  東堂先生詩集 【 一條】

以上共十三條,館臣漏輯者二條。

  比得寒疾用道士養生法治其內郡幕徐天隱遺以柴胡桔梗教作湯服之疾間作小詩以寄

江南卑濕地,往往如長沙。薄寒能中人,毛立噤齒牙。初猶遭蒸炊,又似縛且檛。淫祠亂昏俗,禍福專羣鴉。參軍支病骨,抱案隨吏衙。鬼蓋乘其窮,屢以寒熱加。定知鬼非人,吾誰彼疵瑕。烏飢集屋梁,聊試彈以笯。手摩田中丹,三關氣成霞。房圖引芸蒿,相與排陰邪。此鬼不足施,霍然促脂車。

 【 《永樂大典》卷二萬三百十「疾」字韻,頁十下引「毛東堂詩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

  祭鄭庭誨文

石梁鬱然,上有佳氣,下走清湍。昔聞異人,相盤桓。寥寥至今,漁樵所安。尚意山間,人必有異。下乃君廬,長廊甲第。記初識君,在稠人中。孤羆傲兀,知不可籠。一見傾盡,定交尊俎。豈唯姻聯,氣則如許。予才闒茸,寡諧於世。所賴得君,差強人意。奮髯高談,氣蓋一座。有非吾曹,瞪目欲唾。君真偉人,秀眉可狀。使當卒學,仕必人上。退託於酒,日飲亡何。羽衣岸巾,枕麴而哦。小詩立成,晚更婉熟。不樸不園,元和賸馥。揮金如土,結客如市。遠韻翛然,形骸之外。名利之徒,其隘如髮。敗意苦心,十居七八。開口一笑,人生能幾。君醉不知,笑以沒齒。君年不足,行樂則過。胡用百憂,齒搖髮墮。曩予西征,相酌以酒。酣歌悲壯,起舞為壽。予為此別,行當來歸。當益釀酒,從君敖嬉。予歸酒熟,君不復臨。有佳風月,如聆車音。薦酒君堂,予自泫然。呼君不聞,是豈醉眠。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四「祭」字韻,頁二十三下引「毛東堂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七冊)】

 趙鼎臣:《竹隱畸士集》二十卷

趙鼎臣,字承之,號葦溪翁。衛城(四川)人。宋熙寧三年(一○七○)生。元祐進士。官至太府卿。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竹隱畸士集》二十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趙鼎臣詩 【 二條】  趙鼎臣竹隱畸士集 【 四十五條】

竹隱畸士詩集 【 二條】

以上共四十九條,館臣漏輯者三十五條。

  擬和元夕御製

萬戶千門作團,未央宮闕聳巑岏。燈花無數排金粟,月魄當空倚扇紈。香繞御爐煙,玉瑤仙珮響珊珊。遊人共說歸來晚,一枕鈞天好夢殘。

 【 《永樂大典》卷二萬三百五十四「夕」字韻,頁五下引「竹隱畸士詩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

  擬和元夕御詩(閏正月)

元夜新添一月春,麴輕花嫩未成塵。笙歌滿地醉還醒,樓閣中天奐且輪。新樂妙如儀鳳舞,遠人動似塞鴻賓。不知湛露恩多少,但見三韓拜舞頻。

 【 《永樂大典》卷二萬三百五十四「夕」字韻,頁五下引「竹隱畸士詩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

  雜著 【 三十三條】

漢祖與項羽爭天下,五年而後僅勝之。至其所推功,則曰:「吾不如子房、蕭何、韓信。」雖陳平、曹參,蓋不與焉。則其平日所屬耳目者,可知已。留侯以智全,故卒無害焉。酇侯幾危,賴三人者而後免。鮑生召平或曰:「彼淮陰者,遠無子房之謀,近不聞三客之說。方且偃然以假王為請,其死也宜哉。」夫較蕭張之業,則何之不迨良亦明矣。然其受封也,高祖先之,定位也,鄂秋與之,何初無一言自解也,雖買田示汙,卒以請苑見疑,其得出於廷尉亦幸矣。彼留侯者,眇然不受三萬戶之封,位居六十二,在絳、灌、樊、酈下。嗚乎,此其所以為子房之智者歟?而顏籀乃以謂或以材德功勞本無定次,就令其有之,亦不當如是之遠。噫!智名勇功在當時已不可得窺,顧豈一師古所及耶?

必克矣。‘,‘,扼吭捍胸,人知其所為備,則殆未可以輒勝也。惟能卒然乘不意而擊其後,故吾有不‘兵以正合,以奇勝。豪傑之攻秦也,周章首以百萬之師,至戲下而不得進。沛公繼戰雒陽,亦輒不利。遂從轘轅略南陽,而西攻武關,破藍田。迎刃披靡,擣秦人之背,竟降子嬰。吴王濞之舉兵也,其將田祿伯亦曰:「願得五萬人循江淮而上,別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濞不能從。頓兵下邑,不戰而潰。夫兩人之相與

劉夢得有言:「賈生明王道,衛綰工車戲,同遇漢文時,何人居貴位?」余考諸史,誼當太宗時為太中大夫,後拜梁王傅。顧綰乃以功次為中郎將,至景帝立,始為王傅,繼以吴楚軍功封侯,遂遷丞相。則當孝文時,綰固未貴也。又誼早死而綰後達,尤復不倫。詩人雖欲傅會遣詞,乃不知其舛有如此者。

董仲舒為漢儒宗,斷稿一出,弟子以為大愚。劉更生通達古今,著《洪範傳》,其子從而攻之,若仇敵然。夫儒者之學,本所以明仁義,修教化。考論六藝,不失大中而已。不專己守獨,私有聖賢之說而自用之也。況乎穿鑿附益,流為巫瞽。雖其門人子弟不得無罪,而師父之間,實有以招之焉。然則逢門殺羿,詩禮發冢,信不誣矣。

李漢《昌黎集》,自云收拾遺文,無所墜失。今世傳者,稍稍各以其私錄附益《外集》。初尚四篇,《通解》、《崔虞部書》、《明水賦》、《河南同官記》,東平呂夏卿所列者是也。它如《祭汴州董相文》、《與劉秀才書》、《李渤書》,是又旁出於《正集》,見於柳宗元書,載於唐史,其傳也猶信。至如《雷塘禱雨文》,乃在子厚《正集》中,則非退之所作甚明。《直諫表》、《論顧威狀》、《范蠡招種議》,淺露鄙俚,吾益羞之。餘文有偽有真,闕所疑而不敢辨。夫孟軻荀楊而下得其傳者,惟韓愈氏。不幸浮屠之說勝,使愈之道卒躓昧而不行,遺札無幾。又欲乘其罅而厚誣之,豈不重可悲歟?吾懼其終而不能自明也,於是乎書。

《詩‧烝民》美樊侯之德。首言「柔嘉」,懼其不節之以禮也,則曰「維則」。言「令儀令色」,懼其不推之以誠也,則曰「小心翼翼」。言「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四方明若否,而懼其道不足以自濟也,故乃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自身」。又懼其流也,則又繼之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鰥寡,不畏強禦」。夫言豈一端而已。後世之士,不務明《大雅》之旨,遂拾單詞以為口實。見有忠而被誅,信而獲罪者,相與從而尤之曰:「非明哲也。」方朔之湛浮,胡廣之中庸,味道之模稜,餘慶之長者,視人泰然有自得色,蓋皆出於此矣。夫所謂「明哲」,豈方朔、胡廣之謂乎?所謂「保身」,豈味道、餘慶之謂乎?使樊侯不能不吐剛而畏強禦,幸而不死,是特一持祿懦夫耳。顧安足以語道理哉?仲尼有言:「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揚子雲亦曰:「庸行翳路,衝衝而活,君子不貴也。」

雷聲之隱然,地震之砉然,雖賁育之勇無所謂力。良平之謀,未知其自處,何者?發於不意故也。故君子不可不養靜以俟動。

《羔裘》之大夫,以其君不用道也,故去之。《遵大路》之君子,以其君失道也,故去之。至於《南山》,則大夫遇其君之惡者也。夫遇惡而後去,其辨之蓋不早矣。故序《詩》者異之於鄭檜。君子之任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我知之矣」。又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若夫賢者,則未足以及此矣。《詩》於君子,常以出處去就為言,至於賢者,然後有困窮放逐不能餐飽之詞。孟子所謂「所就三、所去三」者也。大哉君子,非以道事君者,烏可以語是哉?

《戴馳》之詩曰:「女子善懷,亦各有行。」夫人未嘗無懷也,而有所謂善懷者。「嗟我懷人」,求賢也。「每懷靡及」,敬事也。與夫《召南》之「有女懷春」,衛詩之「我之懷矣」,固有間矣,是所謂「亦各有行」也。

晉獻之聽讒,特好之而已,未必信之也。故《采苓》刺之,其詩曰:「人之為言,胡得焉?」是尚庶幾其改也。陳之宣公,則既多信之矣。君子不獨刺之,而又憂之。其詩曰:「心焉忉忉,心焉惕惕。」初曰「忉忉」,終曰「惕惕」者,由憂而至於懼也。若夫東周之王,其於讒也又甚焉。《采葛》之詩曰:「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則是豈獨「忉忉」「惕惕」云哉?故序《詩》者以為懼讒之詩,蓋以憂為不足道也。至於幽王之時,則讒之禍成矣。君子得罪,而盜言孔甘,蕩然莫可救止也。《巧言》曰:「無罪無辜,亂如此膴。」匪其止於「維王之卬」,則所謂憂與懼者固無及矣,徒亦自哀其不幸而已,故曰傷讒焉。

孟子有言:「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且謂「以齊而王,猶反手也」。當是時,不獨庸人愚士私怪其說,雖其高弟弟子公孫丑之徒,蓋亦疑以為不然。吾讀《褰裳》之詩,見鄭人厭苦於兵革,而思獲赴愬於他邦者,何其切也。其言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嗚呼,其勢豈不急而其情豈不可悲哉?譬夫溺於水而陷於火者,方其四顧號呼願濟須臾之命。狂奔疾走,沉沒潰爛。當此之際,有一人焉,能援手而出之,解其塗炭之苦,而措於安平之地。則其人之感恩戴德宜如何哉?齊桓公攘狄而之衛,衛人人思之愈久而不忘。《木瓜》之詩是也。彼一伯者假仁義而 【 樓】  【 摟】 諸侯,尚能如此。況乎以王者之仁政,而撫亂世之遺黎乎?夫惟孟子能知之,故曰「惟此時為然」。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過之大者也。「庭燎之光,鸞聲將將」過之小者也。宣王之過,過於勤而已。若夫齊君,則號令固亦不時矣。故《庭燎》之詩,止於箴之。而《東方》之無節,則在所刺也。

天下之治亂,在夫人材之盛衰;國家之廢興,繫於賢者之出處。方厲王之際,人才微矣。掊克在位,而匪用其良,則賢者亦不可得而致也。宣王承其喪亂之餘烈,側身修行。其始也,固嘗任賢使能如《烝民》,新美人 【 林】  【 材】 》。如《采

微接下如《吉日》,其臨政願治之意,周密備具如此;於是始得夫吉甫、張仲、方虎、申樊之徒,相與出而輔相。然後能攘戎復土,修政事而會諸侯。號令自出,號為中興,可謂知所本矣。然中人之志,不能不始勤勞而浸衰怠也,故《鶴鳴》誨之如何?亦教之反其本而已。求賢所以本也,故言:「鶴鳴于九皋,聲聞於野。」則其德音之著聞,不患於難知也。「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方其在淵,則魚可謂深而難求矣。然陽升則出而在渚,蓋賢者世治則見。惟有道而從之,則不患於難致也。既能致之,則必能任之。上賢而下不肖,所以任之也。故又曰:「樂彼之園,園有樹檀,其下維蘀。」夫如是,則賢者得志而有功矣。吾能遠舉而信任之,則天下之賢才,無疏遠貴賤,其有不為吾用者乎?故於是則雖「它山之石」,而皆「可以為錯」也。蓋宣王之所以興衰撥亂,由於任賢而使能。將欲使之持盈守成而無廢前美,則非急於用人,其孰能致哉?然宣王卒以不悟,此「皎皎白駒」所以有空谷之遁也。《白駒》賢者去之,國人思望而欲其留之之詩也。「皎皎白駒,食我場苗」者,欲其來而食於我也。與「丘中有麻」,所謂「將其來食」同意。「縶之維之,以永今朝」者,將以留之也。「所謂伊人,於焉逍遙」者,欲留而不得見,則思所謂白駒之賢者,於何焉而逍遙乎?「皎皎白駒,食我場藿」者,待之厚也。「縶之維之,以永今昔」者,留之久也。「所謂伊人,於焉嘉客」者,愛之思之則敬之矣。「皎皎白駒,賁然來思」者,欲其來之疾也。「爾公爾侯,逸豫無期」者,以情望之也。「慎爾優游,勉爾遁思」者,思之久而不可得見矣,則亦勉之以嘉遁而已。「皎皎白駒,在彼空谷」者,言賢者之退而窮處。「生芻一束,其人如玉」者,言雖窮而德有餘,居隱約而貌不衰也,與「碩人俁俁,君子陽陽」同意。「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者,雖勉之以嘉遯,而又庶幾其復反也。庶幾其復反者,王猶足用為善故也。「弗躬弗親,庶民弗信」,動民以行,不以言也。

《噫嘻》言耕而不及穫,《豐年》言穫而不及耕。《載芟》詳於播始而略於收成,《良耜》詳於收成而略於播始。祈與報之詩也,故其詞異。先王以為非盡人事,則不敢以有祈也,故必致其耕播之勤。若夫成歲之功,則吾何力之有哉?其亦歸美以報神,立言之序當如此也。

天有雨以施其澤,君有臣以行其政。澤自上而下者也,政自王而出者也。幽王之時,內有「三事大夫」,外有「邦君諸侯」,所以行政任事之臣,可謂眾多如雨矣。然內則「莫肯夙夜」,外之則「莫肯朝夕」。百官之長各離居而弗親,執目御之賤反憯然而日瘁。卒至於「戎成不退,飢成不遂」。則雖眾多如雨,非所以為政矣。眾多而無政,不自於王出故也。政不自於王出,則猶雨之無政者也。故詩人取以況之,而序詩者從而解之曰:「雨自上下者也。眾多如雨,而非所以為政也。」

「有頍者弁,實維伊何。爾酒既旨,爾殽既嘉。」諸公之望王,豈徒餔啜云乎哉?蓋曰「既見君子,庶幾有臧」。則固將有以啟迪王心而告以善,且以解吾心之奕奕也。「死喪無日,無幾相見」,兄弟之情,尚恩也。「豈不爾思,中心是悼」,君臣之分,尚誼也。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有駜》,頌僖公君臣之有道也。其詩曰:「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故「鼓咽咽,醉言歸」,所謂道者如斯而已。

馬伏波好名喜功,憊不知止。晚節齟齬,卒困於讒,不亦惜哉?或曰:人臣之義固忘身。當五溪之征,而援以老見憐,苟安可乎?曰:五溪之事,度非己而不夷,請行可也。己能夷之,人亦能夷之,又安用請?建武中興士大夫為侯王者以百數,天下既定,老臣宿將闔門而奉朝請。一日邊候有犬吠之虞,此後來新進爭功投足之秋也。顧援已封侯揭節矣,己所已有尚當分以與人,況可矍鑠而冒之哉?觀其戒松固也甚智,而敕嚴敦也甚明。至於謀己則不周如此。惜乎,時無有以孟子論馮婦之事告之者,悲夫!

慶賞刑威之謂政,仁義禮樂之謂教。孟子曰:「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所以得民心,豈一朝一夕之故哉?蓋必有漸靡存焉。此敷五教所以不可不在寬也。

《春秋》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世子生不書,此何以書?穀梁氏所謂「疑,故志之」者,近得其說矣。蓋方是時,舉齊魯之人,皆以子同為齊侯之子也。《猗嗟》所謂「展我生兮」者,亦詩人拒時人之言也。故聖人因其生也,正其名而謹書之。

子游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先儒以道為禮,學者疑焉。孔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先儒之說蓋出諸此。然則《螮蝀》之詩所謂道化者,亦曰「以禮化之」而已,與《汝墳》之詩異矣。《雄雉》曰「道之云遠,曷云能來」者,國人久役怨曠之詞,與《蠻》所謂「道之云遠」,《揚之水》所謂「曷曰還歸」同意。

《書》曰:「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蓋德者所以為政,而政者所以養民也。魏小而迫,君儉以嗇。至於殽桃而食棘,然不能用其民,思所以富而教之者。此序所謂無德教也。

舜之作歌,先股肱而後元首;咎繇賡歌,先元首而後股肱。君臣交相儆,上下相賴也。

古者長民,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故能儼然有可畏之威,可象之儀,使民敬事之不厭。「大車檻檻」,「大車啍啍」。言民聞而畏之,《卷阿》所謂「令聞」也。「毳衣如菼」,「毳衣如璊」,言民望而畏之,《卷阿》所謂「令望」也。「將其來施施」,施施,難進之意。「將其來食」,則君子之所就,非苟而已也。迎之致敬以有禮,言之將行其言也,斯食之矣。卒曰「貽我佩玖」,則君子之於食也,豈獨素餐云乎哉?施德於民蓋如此也。玖玉之美者,佩其服之親者。古者朋友之交,於其好之也,則必雜佩以報之。示吾親之,而遺之以其德也。留子之貽民如此,則其施可謂厚矣。此固民之所思而不置也。

先王未嘗有意於建功也,而功必由我而立;未嘗有意於得人也,而人必鄉我而服者:無他焉,惟反身以修道而已。故其所以求之也,異乎人之求之也。蓋修辭非以廣業而業自廣,文德非以來遠而遠自來。道之所在,固有不蘄然而然者矣。猶之丱角童子乎,身日加長而不自知,至於突然而首弁者見之,曾未幾何時也。此豈有所勉強而使然哉?齊襄無禮義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諸侯,徒志於求而不知其所以求,故《甫田》刺之。而序詩者以謂所以求者非其道。夫所謂道者何哉?亦曰求諸己而已。「夫子至於是邦,而必聞其政」,其亦類是邪?

「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恒性,克綏厥猷惟后。」曰衷,則非由外鑠者也。曰恒,則天使我有是性也,可謂久矣。其衷也,其久也,而道固常存矣。彼所謂「元后」者,夫何為哉?若有其性,「克綏厥猷」而已。謂之若,則非有於逆也。謂之有,則勿梏亡之而已。謂之綏,則貴於安而無變也。故民之厚,謂之歸厚。民之彝,謂之秉彝。而君子之於經,亦在乎反之而已。然則孟子道性善者,是邪,非歟?

《玄鳥》序言祀高宗也。康成謂:「當作祫。祫者,合也。」合神主於太祖而序昭穆。詩上述玄鳥生商,成湯受命。若四時常祀,不應遠頌上祖。蓋特以《長發》《殷武》之義推之爾。夫《詩》非一人作也,豈可以例言。《閟宮》頌魯僖,而姜嫄、后稷、文武、周公之事,皆見於《詩》,安知其非頌周而特頌魯哉?鄭失之明矣。近世說者曰:「上頌祖下及孫子,言高宗之上有以紹祖,下有以詒孫也。」吾有取焉。又《詩》曰:「景員維河。」毛以為「景」,大。「員」,均。穎達釋曰:「言商之政大均,如河之潤物無不及也。」鄭以「員河」為「云何」,謂發語辭也。夫「景員維河」四字耳,遂以謂其政大均,如河之潤物無不及,穿鑿之說非人情也。鄭以為發語,雖文理頗順,亦未可據信。說者迺謂:「景」,讀如「既景乃岡」。員,如「聊樂我員」。「河」為武丁所都。大抵皆牽強之說也。《詩》之來久矣,或字舛失真,或古今語異,明者辨之可也。

傳所以釋經也,傳失而後有箋。箋者所以助傳而正其失也,又有失焉。而於是乎有疏,然則疏者固宜糾剔二說之失,舉而歸諸大中也。觀穎達之書,每每列為二說。毛謂此焉,則從而失之。鄭謂彼焉,又從而失之。使後學之士,如窺江海汪洋泛濫,叢雜分播,靡所不有。然至於驚瀾怒濤,東西四流,徒震悸心目,瞀然亡所適從,無一人能了然者。則疏者果何用耶?此穎達之大罪也。夫皇甫謐,腐儒也,其言博而多妄。然其釋湯所都之地,明辯晰晰,大正宿儒之謬。穎達以鄭說之不同也,既著之於前,而復破之於後,是則正義之名果安在哉?此余所甚病也。然觀其言,每略於毛而詳於鄭,則穎達者真助鄭者與?

人之處世,如毛之附皮,燕之巢幕。皮之不存,毛將安附?幕傾危,則巢何以安?是以無貴賤,無智愚,同寅協恭,惟恐大器之不安。故上自三公坐而論道,九卿百僚諍諫匡輔。左史納言,右史書事。智者竭其謀,才者效其力。百工執藝以諫;下至士傳言,庶人謗。上下情通,如手足之衞腹心,如枝葉之庇本根。上之視下,如父母之愛其子;下之親上,如子孫之愛父母。中孚交通,無纖芥之凝滯;首足之氣周流,無斯須之阻隔。是以心君康泰,百體順令。叔世以來一一反是,君自聖於上,以天下之知莫己若,唯天下之莫違予。臣竟諛於下,唯恐失其富貴,苟合奉迎,賤辱百至。民頑囂於下,漠然無情,如秦人不知越人之肥瘠。天變於上,而無一人告之者;眾恐於下,而無一語陳之者。百司庶府,無一物之得而莫有言者。昏昏默默,共坐漏舟,可為寒心哉!

或曰:歷觀古今,治常少而亂常多,何也?曰:為政在人。人之類,數千年無一聖,數百年無一賢。聖賢不生,生而不得其位,政何以治?庸人之私智小慧,小人之刻薄殘忍。無智慧而行殘忍,頃刻之間,內不自靜,天下安得而不亂?故曰:「為人君止於仁。」仁則靜,靜則天地位,萬物育。大臣者,人君之耳目股肱。耳聾於五音,目盲於五色,股肱墮於安佚,淫於游荒,蠱惑其心,無所不至。心雖欲靜,其可得乎?

孟子曰:「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今之人,鹵莽苟且,自以為足,先已自欺不明。一旦出門接物臨政,顛倒錯繆,自以為是,漫不加省,不知所以,為困國家。又無繩愆糾繆,彰善癉惡之法。且無家塾、鄉庠、黨序、國學之模範。然而欲士之成己,欲小民之被澤,欲皇極之建,欲帝載之熙,欲百務之具舉,欲泰山之磐石,垂法遺安於子子孫孫,亦難矣。三代之世,上成其下,下成其上。季世以來,上下相壞。招邪納姦,以術不以誠,上壞其下也。讒諂面諛之人日至,上曰可,下亦曰可;上曰不可,下亦曰不可。聲出而響應,形動而影隨。使為上者自明自聖,下壞其上者也。正如一人之身,心不能養四體,四體不能衞腹心,互相殘賊,自以為計。惜哉!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百四十五「著」字韻,頁四下引「趙鼎臣竹隱畸士集」。(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二冊)】

 洪朋:《洪龜父集》二卷

洪朋,字龜父,號清非先生。南昌(江西)人。宋元祐、紹聖(一○八六──一○九八)間兩舉進士,不第。年三十七而卒。朋與其弟羽、芻、炎世稱「四洪」,朋尤為江西詩派所推崇。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洪龜父集》二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洪龜父集 【 二條】  洪龜父清非集 【 三條】

洪清非詩 【 二條】  洪朋清非集 【 六條】

以上共十三條,館臣漏輯者七條。

  雜詩

陸沉翰墨場,春事忽云 【 莫】  【 暮】 。文字森在眼,回首不長顧。棄置在北門,以寫憂思慮。春水泱莽浮,上有桃李樹。安得酒如江,畢竟醉煙霧。

 【 《永樂大典》卷八百九十九「詩」字韻,頁二十二上引「洪朋清非集」。(影印本第九冊)】

  五絕

   其一

支徑雨濃草色,短牆風動筠梢。黃鸝猶囀夏木,紫燕纔出春巢。

   其二

千里煙波渺渺,四時啼鳥匆匆。堤柳日濃舊色,庭花月換新紅。

   其三

江柳風吹嫋嫋,池荷雨洗田田。吟鳥千聲夏囀,薰爐萬宇晨煙。

   其四

南窗棐几淨隱,北園藤杖閒。在野秋風蟋蟀,界天暮雨虹蜺。

   其五

窣堵坡臨南戶,給孤園映北窗。未能掌擎千界,會須口吸西江。

 【 《永樂大典》卷八百九十九「詩」字韻,頁二十二上引「洪朋清非集」。(影印本第九冊)】

  奉陪方從教泛東湖

可人一宇宙,十頃降魔鏡。彼美撰清明,令我賞茲勝。荷芰相因依,投壺入魚艇。龍蛇上崢嶸,兩滸靜相映。本末隱蘭若,風中度鐘磬。夏蟲語交加,此中有真靜。對此欲何言,妙處心已領。聊復歸去來,日入西峰暝。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二「湖」字韻,頁十一上引「洪龜父集」。(影印本第十九冊)】

 李新:《跨鼇集》三十卷

李新,字元應。仙井(四川)人。宋元祐三年(一○八八)進士。崇寧二年以言抵罪奪官。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跨鼇集》三十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李新詩 【 一條】  李跨鼇集 【 一條】

李跨鼇先生集 【 二十三條】

以上共二十五條,館臣漏輯者十條。

  半方壺詩

主人未得老三山,半作方壺憶夜壇。鶴本令威來漢表,鳳翔蕭史下瓊欄。到門佳客雙鳧落 入座清風六月寒。破黃金已無數,定知雲翼說燒丹。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五十六「壺」字韻,頁十九下引「李跨鼇先生集」。(影印本第十七冊)】

  和李少卿遊北湖六首

   其一

真有鬼謠藏古錦,曷須塵閥眩烏衣。但看湖上波光裏,不欠當年小院歸。

   其二

碧搖虹影橋橫水,翠漏林光日薄山。本絕機心成野步,驚鷗鷺不知還。

   其三

東山歌扇圓荷動,北海瓊酥竹葉開。笑擘輕紅堆玉碗,衝塵亦有荔枝來。

   其四

芙蕖照水晚粧明,綵鷁無風自在行。爭席要人相爾汝,新來翻為玉漿驚。

   其五

紋楸圓玉鬬清堅,陣馬雲屯絕復連。坐據胡床消永日,此身今逐地行仙。

   其六

麤疏犢鼻閑身,莫道吾家北院貧。自是江湖釣竿手,不妨煙水知人。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五「湖」字韻,頁二十二上引「李跨鼇先生集」。(影印本第十九冊)】

  漢源館

消熱層冰遠,投涼嘉樹稀。雨晴瀟洒去,夢與沉寥歸。禽靜谷無語,雲生山有衣。路行知水好,終不療長飢。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八下引「李跨鼇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一曉發射洪循江而行書二詩州堆館

   其一

少健有力入雲耕,耕雲不怕山重重。歲時伏臘追社集,照水自愛雙頰紅。三十餘年廢田舍,芋魁豆飯忘迺翁。誓歸復講舊生計,無謂吾不如老農。

   其二

翠麥鋪茸不罅土,白白紅紅花日許。我行未盡天之涯,馬足輿肩已辛苦。時名入手無一掬,昔年虎章今化鼠。疾歸灌畦蔬換肉,無謂吾不如老圃。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八下引「李跨鼇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李光:《莊簡集》十八卷

李光,字泰發,號讀易老人。越州上虞(浙江)人。宋崇寧五年(一一○六)進士。官侍御史,直龍圖閣。紹興間擢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參政知事。紹興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卒。後謚莊簡。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莊簡集》十八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李莊簡公詩 【 二條】  李莊簡公文集 【 三條】

李莊簡公集 【 二十二條】  李莊簡公奏議 【 一條】

以上共二十八條,館臣漏輯者一條。

  跋東坡雙泉詩

東坡先生,紹聖庚辰六月十七日,北歸過瓊,作《雙泉詩》,蓋有譏焉。先生度嶺海,雖黎童蠻婦,亦 【 如】  【 知】 愛敬。而士大夫或致厚薄愛憎於去來之間。故其詩曰:「一瓶之中,有澠有淄。」又曰:「豈弟君子,江海是儀。」雖先生曠懷雅量,亦未能忘情於此時也。今四十有六年矣,先生親筆, 【 以】  【 已】 為好事者取去。紹興乙丑,予謫海南,兒子孟博、孟堅,更來視予。雙泉舊有亭宇,因葺居之。暇日偶書先生詩,復揭之亭上。庶幾先生雄詞英氣,千古不泯,抑使後來者有考焉。紹興丙寅八月五日,上虞李某題。

 【 《永樂大典》卷九百七「詩」字韻,頁十六下引「李莊簡公文集」。(影印本第十冊)】

 張擴:《東窗集》十六卷

張擴,字彥實,一字子微。德興(江西)人。《永樂大典》作「張廣」。宋崇寧五年(一一○六)進士。南渡後,歷知廣德軍、中書舍人等職。紹興十七年(一一四七)卒。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東窗集》十六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張廣東窗集 【 九十三條】  張廣詩 【 一條】

張彥實詩 【 三條】

以上共九十七條,館臣漏輯者四條。

  次韻曾大卿用東坡先生韻賦蠟梅

。b湘潭有客善種花,曉移根來君家。天公著意為刻蠟,幻出新苞亦尤物。至遊老僊舊相知,少年惜花多賦詩。而今更挽金蕉葉,與花一處成三絕。夜闌寶帳攢遠山,釵頭餘芬薰醉眠。明朝紅紫麾不去,妖艷妨人覓佳句。始信清臞自可人,此語囑誰當囑君。請為百花作檀越,得意不妨時擊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一「梅」字韻,頁六下引「張廣東窗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再次前韻

。b梅花聲名降百花,蠟梅後出亦世家。真香不多護以蠟,玄官風流無長物。瀛洲閣老聖得知,不解藏鋒屢作詩。君不見,大蘇曾賦黃千葉,歲晚無膠續絃絕。君今頗陋飯顆山,枕上冥搜那得眠。想應不妨花歸去,開處韓郎有新句。淺黃宮樣苦撩人,此事從來合付君。我亦評花太僭越,不問吞針與囓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一「梅」字韻,頁六下引「張廣東窗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蠟梅近出或謂藥中一種不結子非梅類戲作數語為解嘲云

梅花孤高少輩行,蠟梅晚出輒爭長。素粧落額豈不好,淺黃拂殺更宮樣。檀心半迎寒日吐,暗香坐待初月上。春風不是苦靳惜,未辦開花大如掌。君不見,桃李開花到結果,削梗鑽核終奇禍。蠟梅沾蠟如幻成,渠要調羹身後名。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一「梅」字韻,頁七上引「張廣東窗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祭弟彥取文

惟我祖父凡十六孫,羣居出處,如鴒在原。孝友之聲,浹于一門。或幹蠱用譽,或從官顯親。內睦外禦,手足義均。邃道日肥,人無間言。雲駃川逝,歲月其奔。或壽或否,孰亡孰存。君無恙時,在者二人。人生幾何,又復哭君。諸孤在疚,實傷吾神。□□□□,□□□□。□ 【 君】 官南豐,卒殞其身。旅櫬言還,行路悲辛。卜葬有□,□□□□。□訣亡魂,嗚呼尚饗。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十二「祭」字韻,頁七上引「張廣東窗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按:《永樂大典》 原有漫患殘缺。】